丹尼尔 · 毕尔鲍曼:年代学

丹尼尔 · 毕尔鲍曼:年代学

作者:丹尼尔·毕尔鲍曼
编辑:胡昉
译者:尹晟
设计:孟可@吐毛球
语言:中文
尺寸:18.4 × 13 cm
页数:164
时间:2009
观心亭研究性出品

应该如何理解当代影像实践?

 

从斯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埃亚·利亚斯·阿赫蒂拉(Eija-Liisa Ahtila)到道格·艾特肯(Doug Aitken)、塔西塔·迪恩(Tacita Dean)以至菲利浦·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这一系列的后设电影实验,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当代杰出的艺术家对电影和当代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索,他们捕捉到了最为扣人心弦的时间的辩证本质,而对这些探索,似乎还鲜有艺术评论来深入把握其影像思考的精髓,丹尼尔·毕尔鲍曼(Daniel Birnbaum)的《年代学(Chronology)》一书即是这种艰难的尝试。

 

对于本书作者来说,现象学成为观察最新当代影像实践的试探性框架,来描绘出关于主体性(从人类到后人类)令人困惑的最新情态。本书探讨的当代著名艺术家大致分为两类:要么缅怀失去的时钟而投身无休止的决战,要么试图借助科技展望全新的生命形式,而对于今天试验全新交流途径的艺术家来说,“今天我是谁?”的问题,似乎已经变成“今天谁是我?”,面对“人类一旦消失,谁(或者什么)将接替?”这一不得不提上日程的问题,《年代学》富有诗意地将我们带进当代艺术最新的影像实践领地,让我们尝试看到新的地平线。


本研究性出品收入Paul Chan、白双全、杨福东为本书所作的特别项目。

  

 

 《年代学》(2009年第1版)书影


目录

序言  5

昏厥  15

今天,谁是我?  25

晶体  43

年代学  57

延伸的影院  63

时异  71

切割时间  83

同时地  89

  105

将至  113

时计  127

  149


内容节选

主体更像是预备型模,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或本质。主体是对位置的流动安排,可以重新定义和重新架构。阿赫蒂拉的作品之中,主体不但寓居时间之内,本身也就是时间。时间自身——千差万别以很多方式完成结晶,但永远不会满足于稳定的自我确证。

——《年代学》第50

 

另一部联系转动和时间的作品当属《消失于海(Disappearance at Sea)(1996),拍摄于伯威克灯塔。其中,时间性是唯一的主题,晨曦到日暮的变迁历历在目。“事件”,艺术家解释说,就是“时间的变迁”:“晚间时分,你在黑暗中观察灯塔的转动,凭借闪烁的间隙解密时间。没有密码,也就没有时间。”

——《年代学》第79



关于年代学

《年代学》是一本小书,零散的记载着作者对艺术的解答,丹尼尔给出的时间线索和阐释机制非常的有趣,因为他在试图将年代学盖上现象学的烙印,这一作者认知上的解释也完全符合现象学所能提供的“现象学发现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那些实际获得的、可估价和可批判的结果,而是在于它就是对哲学中的研究可能性的发现。-海德格尔在1925年的现象学基本问题讲座。

从另外的方面,丹尼尔的研究和论述则来自对电影、录像这一系统认知的解释维度,其中涉及到来自本雅明、德勒兹的理论的认识方式和方法。《年代学》更加贴近的是来自60年代末期之后的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新发现,大量的涉及电影、录像及媒体艺术,这多少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当代在媒介上的提示。我给很多人推荐此书,因为这本书很好地帮助我们跨越那些来自思想家、哲学家的大部头著作中的裂缝,汇集着如潺流的认知的精髓。

 

这一关于知识的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因为我们很难在这一如此丰富的世界和知识之间找到某种逻辑和联系,往往是像丹尼尔、汪晖这样的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庞杂却又如此精微的知识的线索,这解答了那些我所遇到的困窘,这些困窘来自将当代的现象与过去的知识体系的对应,来自将过去发生的强加给当代的某些时间上的传递关系,来自某些似是而非的对过去或者未来的猜度和影射。这本书在这个方面为我可以摆脱困窘和继续前行提供了某种可能,这一可能来自不拘泥于那些已存在的知识的体系,以及时间的关系。而是将这些知识的体系与时间重叠在同一的平面之下,这所能够帮助的是关于理解知识体系与时间的关系,恰逢其时地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当代艺术和文化的特殊的多样性。

 

作者在这本书中所使用的优美的词句也是打动我的关键,这些对作品的详尽的描述和阐释,增加了艺术家作品与观者的亲密感,艺术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意会。还有那些来自更加深层的针对作品中出现的场景的联想,艺术家对作品的复述,以及那些如诗的语句,都为文本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力量和温婉的学者风范,我们是否将通过这一如此艰涩、诗意、多样的小路,去探寻那些我们可能认知的,艺术家所能够提供的微妙的世界观?

 

当然作者并非来自科学、技术方面的经验,对我们从另外的线索认识艺术的可能有些许的障碍,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继续探索认识的可能,这本书如同一个已经被开启的泉,喷涌而出的也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让我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小文:“天空中闪烁着明灯,是眨眼的星星,还是放光的航船?不止一处,好多好多……有人(物)会来吗?

 

文:李振华,2010320日;李振华工作室授权刊载





图文提供:这个店,©作者,这个店,观心亭,2009

 

[ 温馨提示 ]

此印刷品属内部资料,仅供研究、学习和交流之用。如有需要,请与我们邮件联系:mail@theshop.art

交叉小径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在线时间

周一至周五 11:00-18:00

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