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苗族一样,侗族也是一个迁徙的民族。所以他们同族分支聚寨而居,寨与寨之间,大的文化类似,也有各自的小文化。比如,堂安侗寨那边老人逝世了,会在鼓楼入殓,在鼓楼拜别同寨所有的人,还会看下葬的时间,有的20年后才下葬。而同县(黎平)的地扪侗寨就没有这样的文化习俗。
黎平多雨潮湿,盛产杉木,从当地日用木家具到木房子、鼓楼、风雨桥等木建筑都基本上是用杉木。小桌小凳,当然也是用杉木。小凳子的形制和尺寸,在内地汉族的乡下也常见,但是小桌子用于吃饭、喝茶、烤火(烤火的上方房梁上还可顺带熏肉),为什么是配合小凳子这样高度的一个形制,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以下推测:1.综合进烤火的功能,所以决定了这个桌子偏矮,桌子中间也有扣洞放火盆烤火或者吃火锅。2.为节约木材和费用,让桌子的功用,以烤火为核心必备延展开而多功能化。3.圆形桌面空间,侧面反映了他们日常社群之间的团聚文化,与侗族同族分支聚寨而居有关,常常聚在一起吃饭喝酒烤火聊天,圆形桌面在座次上没有尊卑是平等相聚之意,且可容纳更多人;内地汉文化传统的主要是八仙桌,四方形,有上座,小家庭的相聚,尊卑有序。
在地扪侗寨,七届老支书、侗戏侗歌创作人吴胜华的帮助下,从五个村民家收集来三张不同的小桌子和九张小凳子,其中一张六角桌是吴支书家的,这些桌凳有的还在用,有的没用了(他们有用更新版本的,一般是由一个县的一个家具厂批量制作,板面更厚更结实还上了亮红漆,尺度上比以前老版本的更笨拙),且很可能会被拿去鼓楼(鼓楼是侗寨里聚会议事的地方,比如有寨老在场的议事情境)里烤火去。它们有的用了三十年,有的用了十来年,都很朴实普通,甚至有点品相不佳,但是年代感久经岁月而浮现(他者眼光),形制功用特别。这些小桌小凳是侗族人普遍使用的日常家具(更大体量的、在内地普通家庭也常用的家具,也流通到侗族人的生活里。也许以后侗族的小桌小凳会慢慢消亡,因为家具替代品越来越多样,包括烤火/取暖方式也会有新的变化),不止见于地扪侗寨和黎平县。侗寨的小桌小凳是当地的一个朴实的、由生存条件和使用情境相结合而诞生的手工艺造物遗产,是当地侗族人的集体创作。
交叉小径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在线时间
周一至周五 11:00-18:00
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