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袁旃

细说袁旃

编辑小组:廖小玲、章荣贵、张雅晴、罗洁尹、陈秀薇、张渊舜、庄雪红、黄文伶
美术编辑:陈婷婷
语言:中文、英文
尺寸:15×21cm
页数:127
时间:2012

袁旃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便于中国书画为伍。1958年进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接受溥心畬、黄君璧等国画大师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国画基础。毕业后赴欧洲留学,取得比利时鲁汶大学考古美术史硕士学位,之后再进入比利时皇家文物维护学院习得文物维护专业。1968年回国,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服务,并筹组科技室,开台湾文物维护之滥觞,至2001年退休。故宫服务时期,袁旃将之界定为“奉献与再学习”时期,不仅贡献所学专长,更博览中国古今艺术佳作。袁旃在45岁之际矢志重拾画笔时已逾二十载未曾创作,然而其长年累积的艺术能量让袁旃创造出有别于传统水墨、独特的中国艺术语汇。

  

正如她所说:“我开始的晚,便将所能想到的议题一个一个抛出来,希望能抛砖引玉。”从初期的“异”系列山水、“岁朝图”的创新重彩工笔、以宋朝丝绸重叠透析层次为蓝本的“结缘”系列、突破中国绘画静态本质的“动态”概念,到以“石”、“铜器”、“家”为概念的近期新作,袁旃除了形式的创新之外更提出了中国绘画在题材与色彩上更多的可能性。袁旃曾说过:“重彩是这个时代的颜色,看看满街上亮丽的霓虹灯与色彩对比的招牌,这些明艳的色彩,也应该出现在作品中。”随手撷取的古代传统元素、华丽的重彩,这些因素反映在袁旃的画作中,造就了袁旃作品的当代性格。袁旃的艺术,毋庸置疑的跨越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艺术形式的鸿沟,形塑出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当代艺术世界格局。

——摘自《细说袁旃》,P4-5

 

面对大变革时代,用中国文化女性的细致与温柔,让正统的中国“绘”画,融合现代古今中外多种要素,消化了西方大变革的狂飙气焰,袁旃的山水画,在画史上将是另一次开创性的契机了。

——摘自《细说袁旃》,P32

  

袁旃作品的确拥有一种由道家仙界转入世俗人间的讨喜色彩,她的色彩和空间设计,非常成功地融合了民族风与异国性的美感,雅俗兼具。我甚至要以为,袁旃的创作历程可以为区域文创理念的一个典范,她绝不是粗糙地将文人品味、小资品味和庶民品味混搭在一起,而是透过理性的、系统的,不再是实验性的过程,提出新样态。

——摘自《细说袁旃》,P64

 

 

 

 

 

 

 

 

 

 

 

 

目录

序文

 4

燃烧的心  10

关于本展览  14

 

专文

新空间的塑造—袁旃新山水画的理性变革  25

晚节渐于诗律细—谈袁旃 与时更新的“国画”  35

戏古幻今—袁旃作品的阅读笔记  53

宁静革命—袁旃看似风平浪静下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73

 

艺术家年表  91

展场浏览  117

谢誌  127

 

 

关于袁旃

1941年生于重庆,袁旃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便与中国书画为伍。1958年进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接受溥心畬、黄君璧等国画大师指导,奠定了坚实的中国画基础。毕业后赴欧洲留学,取得比利时鲁汶大学考古美术史硕士学位,之后再进入比利时皇家文物维护学院习得文物维护专业。1968年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服务,并筹组科技室,开台湾文物维护之滥觞,至2001年退休。

袁旃在45岁之际矢志重拾画笔,而其长年累积的艺术能量让袁旃创造出有別於传统水墨、独特的中国艺术语汇。袁旃自创作以来便以心中对于西方艺术史的理解与对于中国传统独树一帜的观照方式为基础,积极尝试各种中国绘画的革新方案。从初期的 “异” 系列山水到近期新作,袁旃除了形式的创新之外更提出了中国绘画在题材与色彩上更多的可能性。借由自身对于中西文化的丰富学养,她常在其艺术创作中融汇丰富的中西艺术史和文化史的各种元素。得益于她天真烂漫、天马行空的个性,逾半个世纪里,袁旃的创作融合转化了她在不同时空中的生命经历,得以打破传统美术的限制,继而不受时空限制地尝试各式创新题材,用以跨越、穿透中国传统绘画和当代艺术之间的界限。

 

摄影:俞蕾湘

图文提供:这个店,©作者,这个店,2019

 

[ 温馨提示 ]

此印刷品属内部资料,仅供研究、学习和交流之用。如有需要,请与我们邮件联系:mail@theshop.art

交叉小径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在线时间

周一至周五 11:00-18:00

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