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小径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在线时间
周一至周五 11:00-18:00
法定节假日除外
杨俊的专著是由一套六本的系列丛书共同构成的著作。当你看到这些出版物时可能会惊讶于版式、纸质、封面、印刷技术,以及最重要的每本书上艺术家名字的变化:从June Young、Yang Jun、Tun Yang、Yi Chuang到Jan Jung、Jun Yang。这套六本的专著围绕着杨俊过去18年的关键问题与关键项目组织而成。
根据一般的定义,“专著”是指针对单一主题书写而成的专门著作,通常仅有一位作者。这个项目也是如此:主题为杨俊的作品,由一位编辑监督,但由多名作者撰稿。然而,这个全面的“专著计划”并非一部颂扬一位艺术家作品的雄心之作——相反,它挑战了专著的体裁,以及围绕艺术家自身及其作品的专题式或传记式的写作。其重点被置放在多种主题之上,更甚之处在于,项目通过Jun Yang名字的变形,暗示着“不同”艺术家的存在。专著与传记将其自身转变为检验的对象。
尽管内容、形式、物质性、设计各有所不同,以及——不可忽略的——略微变化中的艺术家名字,然而每本单册却是互相关联的:项目、层面与视觉元素将被时间占据,并再次,以不同的角度被重新构造与讨论。而且,故意为之的空隙,使得整套专著一如它所涉及的问题那般碎裂且脆弱。
第一本书介绍了三个影片:《关于遗忘与记忆的一则短篇》(2007)、《挪威的森林》(2008)、《首尔小说》(2010)——都是关于记忆的影片:铭记和遗忘、迷失的身份以及新身份的建构。
撰稿人:
黄建宏,策展人、评论家,台北
H Phoebe Huang Marzec,电影制作、编剧, 台北、代尔夫特
Kim Sunjung,Samuso总监,首尔/Asian Culture Complex (ACC)艺术总监,光州
文字:Barbara Steiner、杨俊
第二本书关于“提案”,以《一个当代艺术中心,台北(提案)》开篇。这是一个2008年台北双年展的项目,基于台北的当代艺术与潜在可能的空间;此项目促成了之后台北当代艺术中心的建立。
此书进一步介绍了其它两个提案:2012年光州双年展的《DAM A MAGAZINE / A PAPER ABOUT / WITH DAEIN ART MARKET》,和2012年沙迦艺术基金会的《MICRO M –A PROPOSAL FOR A PUBLIC SPACE –ACINEMA》。
撰稿人:
郑慧华,立方计划空间总监,台北
郑美雅,台北当代艺术中心理事长,台北
Vasif Kortun, SALT研究项目总监,伊斯坦布尔、安卡拉
Claudia Pestana,策展人,首尔
文字:Barbara Steiner、杨俊
第三本书讲述了对“自然”(自然的事物)与“人造”(人造的事物)的反思、对真实性与图像构建的质疑。这也反映在艺术家试图使当代艺术和经济项目(如餐厅、公园、酒店等)互相重叠、交叉的作品之中。
提及的项目有:《回家——日常生活结构》(视频/装置,洛杉矶,2000)、《RA’MIEN》(饭店,维也纳,2002)、《RA’AN》(餐馆,维也纳,2003)、“GFZKGARTEN/HEIDI”(公园与商店,莱比锡,2006-2011)、《巴黎症咖啡馆》(莱比锡,2007-2010)、《巴黎症》(视频/装置,广州)、《台北当代艺术中心》(台北,2009)、《巴黎症酒店》(莱比锡, 2010)、《RA’MIEN GO》(餐馆,维也纳,2012)、《成为欧洲人或吃牛排长大的我》(行为/视频,柏林,2012)
撰稿人:
片冈真实,森美术馆主策展人,东京
胡昉,维他命艺术空间联合创办人,广州、北京
Denise Radulescu,策展人,布加勒斯特
Tie Yang,ra’mien餐厅老板,维也纳
Dong Ngo,ra’mien餐厅老板,维也纳
Dirk Cwienk,咖啡馆经理,莱比锡
Heike Laser,咖啡馆经理,莱比锡
Johannes Ringel,巴黎症酒店常客,莱比锡
Angela Boehnke,货仓经理,当代艺术画廊,莱比锡
Annett Koch,会计,当代艺术画廊,莱比锡
Sophie Thalbauer,建筑师,维也纳
文字:BarbaraSteiner、杨俊
交叉小径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在线时间
周一至周五 11:00-18:00
法定节假日除外
编辑:Barbara Steiner
设计:Oliver Klimpel、Anna Gille
出版:Jovis Verlag(柏林)
语言:英文
时间: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