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昉:“感觉”三部曲

胡昉:“感觉”三部曲

作者:胡昉
语言:中文
I. 感觉的训练:理论与实践(1998)

II. 购物乌托邦(2002)
III. 表皮(2003)

 “感觉”三部曲(1998-2003)

 

 I. 感觉的训练:理论与实践(1998)

 II. 购物乌托邦(2002)

 III. 表皮(2003)

 

 

 

 

                                                   

I. 感觉的训练:理论与实践

 



中文,20.5 × 14 厘米,158页,1998 

 

 

《感觉的训练:理论与实践》以教科书的形式传授给读者“提升感觉”的训练方式。这本感觉训练教程由吴宇文教授撰写,融合了各家各科关于感觉训练的方法和论述,读者可以在这些论述的指导下渐入感觉的佳境,训练教程本身也成为关于“感觉”的迷你当代“知识手册”。
     
这是一本充满诚意同时让人无法猜测其是否怀有绝对好意的小说,读者在感受中可自行鉴定,同时,读者将被鼓励在这部没有主人公的小说中成为绝对的主人公。它以感觉的训练作为和读者交换经验的借口,对作为符号动物的人类所意欲达到的感官幸福作了有趣的测试。

 

  

  



 

  

 

II. 购物乌托邦 

 


插图:段建宇;封面设计图:姜珺

中文,20.5 × 14 厘米,38页,2002

 



建筑师姜珺据小说而作的“购物乌托邦”空间指南图 

 

 
“购物乌托邦”是一个虚拟建筑,一个六角形的购物中心。地面上下共10层,按垂直方向将城市生活的各种机能高度浓缩:专卖店、美容院、房产展销处、超级市场、儿童乐园、游戏城、鬼屋、美食城……然而它也绝非一尘不染,和这个城市一样,在其鲜亮光洁的高处之外还有其黑黑的私处:潮湿的地下室,阴暗的走道,幽闭的洗手间……光芒四射的“购物乌托邦®”是城市的灯塔,中央漩涡般的中庭是生活五光十色的万花筒,而“离开它,外面便是茫茫黑夜……” 

 
小说以“购物乌托邦®”内的店铺为地理坐标,多线性地展开了对购物中心一天日常生活的叙述。小说将在购物中心各个场所之间游移的十余组具有类型意义的角色编织组构,他们来自中国的各个角落,带着不同的社会阶层背景,以不同的动机和心情,在同一天交汇于同一场所,并去向各自扑朔迷离的未来。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多元的叙事建筑——而只有在购物中心这个集体意识的公共场所,在这个逐渐替代了城市广场而成为唯一的公共场所,这样的叙事才能形成。

 

《感觉的训练》之后,“购物乌托邦”将购物空间作为“感官现实”空间的背景,来探讨在今天的现实中人们感官世界的形成。

 

  

内容节选

 

又闻到地下超市那股植物腐烂的味道,奇怪的激发起某种诗意,也许是因为我长期疲劳过度。哎,白天维持生计,晚上过销魂的诗人生活,究竟哪种身份更真实?广场的尖顶和寰宇庭的中点连成一线,仰看尖顶,就像置身教堂——我每天来教堂上班,从芸芸众生中获取施舍。光线从遥远的云层射来,给地狱依稀抹上一层亮色。

 

呵,难道不见祖先血液崩溃

 

明亮的少女去往他乡

 

(以上内容摘选自《购物乌托邦,4. B2-A04,第4页) 

 

 


 

 
 



 

 

 

III. 表皮 

 



20.5  × 14 厘米,90 页,2003

 

 

《表皮》一书是在新千年刚开始的那段岁月里,胡昉的小说和陈文波的绘画合作的结果。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和他的情人、他情人的宠物以及为宠物造屋的建筑师之间梦幻的、绝望的关系。这个年轻白领上班、下班,游离于不同的城市/生活空间,和情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到处旅行,搜集可供消费者体验的素材,加工,出售。终于,在他邀请建筑师为宠物“非非”建造一个“非非”之家时,他的感觉得以强烈的复苏和释放,他禁不住用刀刃轻轻滑过“非非”的表皮,痛,是美丽的。

《表皮》 直接映证出一个因过度消费而无比把握实在的的世界,一个必须通过幻觉才能找到存在感的世界,一种人造的、失真的世界景观。它给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感觉的训练”画了一个暂时的句号。

 


 

 

 

 

【关于套装包装】

 



 

关于胡昉

胡昉,小说作家,艺术评论者,工作与生活在广州。

 

摄影:tyu

图文提供:这个店,©作者,这个店,2021

 

 

温馨提示 ]

此印刷品属内部资料,仅供研究、学习和交流之用。如有需要,请与我们邮件联系:mail@theshop.art

交叉小径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在线时间

周一至周五 11:00-18:00

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