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生长

白夜生长

概念:胡昉、张巍
主编:胡昉
设计:刘治治、许磊
语言:中英双语
尺寸:22.6×22.6cm
页数:232
时间:2009
研究性出品

《白夜生长》是与瑞典斯德哥尔摩Bonniers美术馆的同名中国当代艺术展平行的纸上空间。包括10余位参展艺术家(曹斐,储云,胡晓媛,姜珺,阚萱,李杰,刘韡,白双全,徐坦,颜峻,杨福东,阳江组,张达,郑国谷,徐震)的访谈和他们的“一分钟朗读”,独特的空间设计使之成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

 
这本研究性出品同时也是白双全的一个项目。

 

 

 

 

 

Sara Arrhenius和张巍的对话

(斯德哥尔摩,午后近旁晚,2008528日)

SA:和你在中国旅行及与艺术家谈话,给我带来了极大震撼——中国艺术家的角色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西方传统理解中知识分子是一个局外人、一个制度外的批判机构。在当代中国,艺术家更像是制度内的“发动机”,甚至在许多情况下,是新中国活力的象征。中国艺术家作为全球创意的创业者、飞速膨胀的艺术产业中的一个不断具影响力的活跃分子,他们深刻反映了翻天覆地的中国社会,了不起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全球化。在我看来,中国艺术家以及中国艺术都处于风暴中心,他们参与创造了它,而不是带着批判的目光,置身事外地凝视着它。

 

ZW:中国艺术不在于分析和定义,而在于实施和创造。中国艺术家并非局外而是局内人。重要的是你如何应对现实,并创造你自己的社会空间。中国社会中,艺术和生活之间不存在界限或断层,而是浑然一体。像杨福东和徐坦这样的艺术家身上沿袭着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角色。他们是在自己的时代中探索个体和精神的存在。这样一种精神还持续着,但物质上的形式已经改变了。这些缘于古代中国思想的细微联系十分重要。关键不是描述生活,而是创造生活。这是这次展览和研究性出品的一个重点:产生社会感知而非社会认知。再者,我觉得你在中国所见到的也是和世代有关,展览中的艺术家属于经历过从社会主义中国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更为混合的巨大变迁的一代。他们体会到什么叫瞬息万变,他们的创造也会在瞬间被抹去,随后则是重新创造和重建。他们像我一样,经历过信仰的推翻造成的无所适从。你必须应对现实,但你也必须建立一些信仰。

 

 

图文提供:这个店,©作者,这个店,2019

 

[ 温馨提示 ]

此印刷品属内部资料,仅供研究、学习和交流之用。如有需要,请与我们邮件联系:mail@theshop.art

交叉小径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在线时间

周一至周五 11:00-18:00

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