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量:此君

郝量:此君

作者:郝量
语言:中英双语
装帧:精装,附中文别册
尺寸:17×23.5cm
页数:154
时间:2018

在我长期的学习、研究与实践中,一直试图去理解当下中国的文化境况,这种探寻绕不开历史与传统,虽然我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在我看来,只有在历史中才能找到当下的成因,同时弥补这种文化断裂感。

                                                        ——郝量

 

 

《郝量:此君》以多重线索的编织,体现和思考郝量近年来的创作,这些线索时而并行,时而从一个向另一个递进或折返。这本书的叙述从2013至2015年创作的《此君》开始,经2016年的《灵光》,进入《由仙通鬼》的空间,而以《潇湘八景》作为慢慢消隐的尾声。

 

“此君”项目源于对园林与文人精神的兴趣和研究,《此君卷》受明王世贞的私家园林——“弇山园”之启发,园林的迂回曲折与历史变迁共同编织了手卷叙事。与手卷平行的作品《此君考》则以丰富的文献、印刷品、拓片、手稿、摄影构成。

 
 

 

 

 

 

 

 
而对于“气息”的追寻使得郝量重访本雅明的“灵光”之说,并以珂罗版工艺为镜,尝试以印刷术捕捉潜藏于画中的“气息”,并反观绘画性。就《灵光》珂罗版作品中的图像来源而言,它们无一例外来自于郝量与“古物”的相遇——或是在博物馆,或是在友人的收藏中——它们从大量的历史遗迹中浮现出来,每一件足以让人想见其背后的时代、境遇和命运,而郝量所处的,正是这诸种时间的交叉点上。

 

 
 

 

 

 

在《由仙通鬼》的作品系列中,郝量试图从切入肖像画而抵达文人精神DNA双螺旋结构的另一面:如果说山水是通过给自然造像而趋近万物之道,那么,肖像则通过人给自身造像而观察造化之气息。因此,肖像在中国画的谱系中也分享着同样的“传神”观念。

 


 

而有别于《此君》、《由仙通鬼》将不同的媒介与文献纳入绘画空间,《潇湘八景》更探索以绘画自身的结构与语言构成感知。

 

 

 

 

 

在此脉胳中,郝量撷取不同的思考资源。相比于个人心境的抒写,郝量似乎更关注何为不得不“思想”之物,在这过程中,考据是切入现实的一种方法,空间重构是其中的叙述方式之一;迂回融入中国绘画的系谱,是追问和介入历史不同时刻个人心境的途径。由此,“此君”不仅是关于已经消失了的文人园林的重构,也是关于中国文人绘画背后已经遗失了的感知机制的追寻和重建。

——本书英文版由观心亭与荷兰博尼范登美术馆(Bonnefanten museum)合作出版,附有中文小册子,收录主要文章的中文版

 

 

 

 

 

英文版与中文别册

 

英文版目录

序:锻造存在之链(范景中)

 

I此君
 
前园

 此君卷
此君考
空山之后(胡昉)

II 灵光

灵光——珂罗传真真景
郝量——灵光(Stijn Huijts

III 由仙通鬼

 

IV 关于方法、伦理、历史、当下、寰宇与思想间的交汇创造

——凯瑟琳·大卫和郝量的对话
结庐


V 潇湘八景

 

中文别册目录
序:锻造存在之链(范景中)

 

空山之后(胡昉)
郝量——灵光(Stijn Huijts

 

关于方法、伦理、历史、当下、寰宇与思想间的交汇创造

——凯瑟琳·大卫和郝量的对话

 

《郝量:此君》内容摘录

在郝量初次访问博尼范登美术期间,美术馆古典大师收藏中的一幅肖像画吸引了他的注意。这件作品由一位不知名的画家1500年前后所作,是美术馆收藏的最古老的画作之一。画作所描绘的对象,是一位谢顶的中年男子,他陷入沉思,目视远方……

郝量用艺术家开放的目光趋近这幅 Evert Zoudenbalch的肖像,而这目光是被作品中更加本质的特点所吸引的,这些特点超越了一件作品具体的历史成因和作用,就肖像画而言,甚至还超越了被画对象现实中的个人信息和社会职责。 由此,Evert Zoudenbalch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幅画作是否忠实描绘了一个人。对郝量来说,历史绘画并不是一扇让我们回到过去的时空去体验Zoudenbalch所处现实的窗户。郝量对Zoudenbalch画像的兴趣恰恰是因为它让他想到了传统中国山水和人物肖像画的一些特别范例,在这其中,刻画的对象同时还是艺术家寄托世界观的某种载体。

——摘自Stijn Huijts: 《郝量—灵光》,《郝量:此君》,观心亭与荷兰博尼范登美术馆(Bonnefanten museum),2019

 


何处是这宏伟建筑的终点?
何处开始创世的边缘?
它的围墙又在哪里,
从城垛眺望那边,
非存在的溪谷,虚无所在的奇异住处!
请说说,神在空间的哪一点
放下了松弛的测量线,搁下天平
不再掂量世界,不再测度无限?
 

 Where ends this mighty building? Where begin

 The suburbs of creation? Where, the wall

 Whose battlements look o’er into the vale

 Of non-existence, NOTHING’S strange abode!

 Say, at what point of space JEHOVAH dropp’d

 His slacken’d line, and laid his balance by;

 Weigh’d worlds and measur’d infinite, no more?

 

这是十八世纪英国诗人杨[Edward Young](1683-1765)的《夜思》[Night Thoughts]中的诗句,他承认,这些问题太深奥不易回答。我不认为郝量的艺术是在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但他的画中似乎也隐含着一种表态,因此他的作品肯定费解,甚至晦涩,正如艾略特所言:我们的文化体系包含极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些特性在诗人精细的情感上发生作用,必然产生多样和复杂的结果;诗人必须变得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便迫使语言就范,必要时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秩序,从而表达出意义。抱有哲学情结的画家也是同样。尽管郝量不会直接提出《夜思》中的那些问题,但问题的变体形式依然存在。因为我们担心失去古老哲理的激励,担心与古代世界的隔绝,更担心找不到远古的源头。我们收藏古代的遗物,偶尔发现其一二,则粲然在目。我们倾心地呵护它们的精雅,注意它们为澄清史实作出的贡献,并不失时机地唤起人们的护古之情。然而这些收藏又是多么脆弱,有点儿风霜兵火,就难逃湮沦摩灭。我们希望它们成为永恒之物,却总是证明永恒之不可能,证明永恒乃是虚空。因而,整个宇宙史的真意也许就是

 

 物色尽
 而情有馀

 

——摘自范景中:《锻造存在之链》,《郝量:此君》,观心亭与荷兰博尼范登美术馆(Bonnefanten museum),2019

 

 

我特别感兴趣中国的文人艺术,如今一提到文人画,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幅有题字的绘画——他们的诗歌唱和、印章伴随着绘画形成特定的美学趣味——这实际上是今人简化的理解。然后我发现,它并不是形式主义。我觉得它是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汲取了多种文化资源,在研究实践中发现了其中的交集,这个交集,就是文人艺术。我的工作确实是一种再访,因为当下对于形式的迷恋已经盖过了内容,有必要去探究形式的生成,才有助益于再创造。

 

我对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同样感兴趣。对我自己而言,会发现重构文人创作系统在当下非常重要,我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臆想来做这些事,反而能够游走于当代现代古代之间。处于当下中国的社会情境中,通过寻找文化内部现代性去参与和理解当代文化建构,可能更有意思。我是发现了文人艺术的开放性。虽然是这么特殊的一个工作方法,但它能够接纳不同的文化资源,我所感兴趣的很多事物都可以进入到这个工作体系之中,成为我的工作素材。

——摘自《关于方法、伦理、历史、当下、寰宇与思想间的交汇创造——凯瑟琳·大卫和郝量的对话》,《郝量:此君》,观心亭与荷兰博尼范登美术馆(Bonnefanten museum),2019

 

 

关于郝量

郝量1983年生于四川成都,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于2006年和2009年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郝量将自身感知力的锤炼和中国水墨画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深入到中国水墨的历史考掘水墨本体的奥妙,也从当代生存中体味玄幻叙事的重构。对于郝量,绘画平面不仅是空间与时间呈现的物质载体,更是思考时空观念的媒介;中国水墨画的修习过程,不仅是关于绘画技艺与生命过程的相互丰富,更是人对自身和世界关系不断追问和相互反映的过程。以中国水墨为载体的特有的世界观使他得以穿梭、反思于过去与未来之间,从而臆想时空,重新感知和探测人类自身在历史和宇宙中的位置。

 

摄影:周芷蕾

图文提供:这个店,©作者,这个店,2019

 

[ 温馨提示 ]

此印刷品属内部资料,仅供研究、学习和交流之用。如有需要,请与我们邮件联系:mail@theshop.art

交叉小径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在线时间

周一至周五 11:00-18:00

法定节假日除外